匡谏造句,匡谏拼音,匡谏什么意思
匡谏:kuāng jiàn 基本解释:●详细解释:匡正谏诤。《史记·儒林传·伏生》:“﹝ 儿宽 ﹞在三公位,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,然无有所匡諫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明诗》:“ 汉 初四言, 韦 孟 首唱,匡諫之义,继轨 周 人。”《资治通鉴·齐明帝建武二年》:“羣臣罢朝之后, 聪 恆陪侍帷幄,言兼昼夜,时政得失,动輒匡諫。”《明史·儒林传二·邓以赞》:“ 万历 初,座主 张居正 枋国政, 以讚 时有匡諫, 居正 弗善也,移疾归。”
1、晁公武《读书志》引宪自序,谓汉武明隽特异之主,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,洞心于道教,使冥迹之奥,昭然显著,故曰洞冥。
2、式必内尽匡谏,外极防闲,不绝明矣。
3、开元年间,善于表演参军戏,每寓匡谏,有人说:“黄幡绰,玄宗一日不见,龙颜为这不舒。
4、宽为御史大夫,以称意任职,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,官属易之(1),居位九岁(2),以官卒。
5、在幕后注视着朝堂的一切,史称“政有所失,随则匡谏,多所弘益。
6、迁齐王府长史,数匡谏李?过失,因而被杀。
7、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,王年少不法,良嗣正色匡谏,以法绳王府不称职官属,为人尊惮。
8、张居正柄国,以赞时有匡谏,不纳,移疾归。
9、前后匡谏讽刺,多所宏益。
10、但思正人匡谏,欲令耳目外通,下无怨滞。
11、探花及第后,邓以?时有匡谏,均不被采纳,便称疾归乡。
12、《明史?儒林传二?邓以赞》:“万历初,座主张居正枋国政,以赞时有匡谏,居正弗善也,移疾归。
13、从思想到语言都学习《诗?大雅》,所以刘勰说:“汉初四言,韦孟首唱,匡谏之义,继轨周人”(《文心雕龙?明诗》),韦孟诗对汉初诗歌创作的影响甚微,似乎当时并不流传。
14、况汉武帝,明俊特异之主,东方朔因滑稽浮诞,以匡谏洞心于道教,使冥迹之奥,昭然显著。
15、在职多所匡谏。
16、皓褰裳将上,匡谏止。
17、《唐语林?方正》:“今我得魏谟,于~,必极匡谏,虽不敢望贞观之政,庶几处无过之地。
18、《史记?儒林传?伏生》:“?儿宽?在三公位,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,然无有所匡谏。
19、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?明诗》:“汉初四言,韦孟首唱,匡谏之义,继轨周人。此书2卷10篇(分国体、至忠、守道、公正、匡谏、诚信、慎密、廉洁、良将、利人十章。
20、《资治通鉴?齐明帝建武二年》:“?臣罢朝之后,聪恒陪侍帷幄,言兼昼夜,时政得失,动辄匡谏。
21、戎苟媚取宠,热衷名利,立朝无所匡谏。
22、纣王昏庸无道,他多次进言匡谏,后来因此获罪,被剖心而死。
23、卷四:“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,洞心於道教,使沉奥之迹,昭然显著,故曰洞冥。
24、汉郭宪《<洞冥记>序》:“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,洞心於道教,使冥迹之奥,昭然显著。
25、自2001年以来,于《武侠故事》、《古今故事报》等报刊发表短篇小说《箭神》、《斜阳刀》、《药王匡谏唐太宗》等作品达50余篇.共计四十万余字。
26、由是言之,人君须得匡谏之臣,举其愆②过。
27、宽(儿宽)在三公位,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,然无有所匡谏。
28、宽为御史大夫,以称意任职,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,官属易之。
29、将圮,苟媚取容,属愍怀太子之废,竟无一言匡谏。
30、匡谏之义,继轨周人。
31、使宦官伺上,政有所失,随则匡谏,多所弘益。
32、王闳担任中常侍,多有匡谏。
33、黄皓更想擅权专政,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,多次责备黄皓;黄皓十分惧怕董允,始终不敢为非作歹。
34、对于共同促成贞观之治的主要大臣,如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魏徵等人均立个人小传,揭示出君臣契合才能致治的道理,揭示出“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■过”的客观必然性。
35、盖责先蔑位列六卿,而不能匡谏于前,且俱出奔,恶有党也。